别出心裁巧构思 传承文化育新人 ——咸阳渭城中学“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”第二阶段精彩教学片段系列2
发布时间:2021-10-22 17:07:38 来源:
志足而言文,情信而辞巧。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的魅力在渭城中学教育人的演绎下,使得课堂教学异彩纷呈。
在我校举行的“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”第二轮全员参与、人人过关的公开课展示活动中,高一年级张娟老师的语文公开课《烛之武退秦师》,以独特的视角解读经典,不仅注重了文言文教学中“文言”的问题,更凸显了深层次上“文化”的问题,彰显了传统文化中“义”这一价值取向的重要地位,使学生在经典作品的滋养中,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启迪和熏陶,圆满完成了语文核心素养中“文化的传承与理解”的重要使命,立德树人于点滴之中。
张老师执教这篇文章,没有仅仅停留在“文言”的层次,也没有囿于常规,在欣赏烛之武高明的谈判技巧、高超的语言艺术方面大费周章,而是深入挖掘出了文本背后隐含的“义与利”的重要问题。整节课以烛之武的精彩说辞为切入点,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之所以能够成功说退秦师,救郑国于危亡之中,是因为他抓住了最核心的一个字——“利”:亡郑无利可图,反使他国得利。舍郑,可“以郑为东道主,行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”,给秦提供他们需要的利益。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,于是,在“利”的驱使之下,郑国之围迎刃而解。
紧接着,张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探讨,文中其余几段“说辞”也均取得了良好的说服效果,那么,其劝服人的一方都是站在怎样的立场上进行劝说的?学生在此问题的引导之下,结合文本深入思考、分析总结,逐步得出他们均是站在“利”的角度来说理这一结论。张老师趁势引导学生思考:烛之武甘心情愿,只身犯险,被推到两军对峙的刀锋前,他考虑的,难道就只有一个“利”字吗?由此,一步一步将学生的思维和关注点引导到家国大义,引导到“义”字上来。最后拓展到的古圣先贤对于“义”的精辟解读更加深了学生对于“义”字深厚的文化内涵的理解。
整节课的设计,站在唤醒学生心灵、孕育学生良知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高度,层层深入,步步推进,既有知识的广度,更有思想的深度,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赞赏。
课后,副校长苏燕对于这节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,她认为,本节课设计巧妙,立足点高,以问题为轴心,以学生为中心,在层层推进的问题当中,引导学生关注文本,关照内心,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对语言的认知、理解、体验及感悟,而且,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。教务主任段小虎也对张老师的这节课表示了肯定,他认为张老师的课堂环环相扣,学生思考深入,互动积极,课件设计简洁大气,是一节较成功的展示课。希望每一位老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,继续充分地深研课标,挖掘教材,剖析文本背后的情致理趣和深厚的文化内涵,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,为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。